小儿先天性巨结肠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这个姑娘执着于研究宝宝的粑粑,还专门想了 [复制链接]

1#

浙江24小时-钱江晚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王雪飞

年7月22日,何碧云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高光时刻。浙大儿院造口、伤口专科门诊成立,她和一个同事成为了造口、伤口专科护士。每周三上午,她们会像医生一样出门诊,并在全院进行会诊。

造口、伤口专科门诊的设立是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临床需求。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,早产儿的数量也在上升,他们比足月宝宝更容易发生皮肤破损、消化道畸形等问题,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护士来护理他们。

在外人看来,造口、伤口护士的工作多少有点不忍直视,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不是血淋淋的伤口,就是从造口流出的排泄物。

但浙大儿院的护士们非但没有排斥,反而争相报名伤口、造口专科护士的选拔。和医学专业越分越细一样,护理也在往专科化方向发展,其中专科护士是发挥专业水平的最佳体现。

何碧云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伤口、造口门诊最初一批专科护士。平时,她仍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。门诊、会诊时,她就专门处理宝宝的伤口、造口问题。

我们形容一个人皮肤好,常说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吹弹可破。确实,婴幼儿的皮肤娇嫩无比,让人羡慕。但相应的,他们的皮肤也更容易破损,尤其是不足月的早产儿,破损后容易引发感染。

何碧云就日常和宝宝破损的伤口打交道。她自己还没有孩子,但手机里存了大量小朋友的照片。只不过,这些照片不是一张张灿烂童真的笑脸,而是一个个流血、化脓的伤口。

她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说,“你们大概会觉得有点恶心,但我已经看习惯了,现在看到比较严重的伤口,只会心疼宝宝受苦,想赶紧帮他们快点恢复。”

宝宝的粑粑能反映他们的肠道健康状况,所以宝妈、宝爸会额外关心孩子拉粑粑的情况。但在研究粑粑这件事上,几乎没有哪个家长比得上何碧云。

她告诉钱报记者,患有无肛、巨结肠、短肠综合征等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,通常需要在小肚子上做一个造口。其他宝宝是自己拉粑粑,而这些宝宝的粑粑是从这个造口自动流出来。

这些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偏轻,肚子的面积很小,大约在10cm*10cm左右。在这么小的面积上做造口,对伤口、造口护士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。

造口做好后,另一个挑战出现了。何碧云说,消化道畸形患儿的排便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,医护人员要根据排便量、胎龄、体重计算每天要摄入的卡路里,从而安排喂奶和肠外营养的供给,同时及时补充电解质液,防止钾、钠等微量元素的丢失。

以前,护士都是直接从造口袋的开口放出粑粑,并进行测量。这样操作,粑粑很容易滴在床单、手上,弄得脏兮兮的。“如果不小心滴在宝宝身上,还会污染伤口、造口,加大感染的风险。”

而且,像短肠综合征的患儿,每天粑粑的排量很大,护士1、2小时就要测量一次,然后及时补液,这样繁琐的程序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。

为了避免这些问题,何碧云经过反复实践想出了一个好方法:把一次性鼻导管和造口袋连接,然后用注射器把粑粑抽出来,因为宝宝的大便是比较稀的,所以很方便抽取。注射器上原本就有刻度,那粑粑的量就一目了然。

这看上去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技巧,但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,也保护了宝宝的造口和皮肤。现在,这个方法已经在全院都推广开来。

何碧云说,虽然大多数人都害怕看到伤口,但在何碧云眼中,看到宝宝娇嫩的伤口,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长出了新肉,就如同看到新生的生命一般欣喜。正是这点成就感,让她执着于做一名伤口、造口专科护士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