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他的称谓有很多:院士、名医……
但在小朋友眼里他是慈祥的爷爷
退休多年
医院出诊查房
每次给小孩检查身体时
他会提前把听诊器焐热
每次看完病
他会起身送患者离开
他就是张金哲
几十年来为万余名患儿操刀手术
今天(25日)是他岁生日
创新手术治疗方式先拿自己女儿开刀
张金哲是中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,中国工程院院士,也是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——“丹尼斯·布朗”金奖的获得者。他年出生于天津,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。
年前后,全国流行产房皮下坏疽,新生儿一旦感染,两三天内整个后背皮下化脓,死亡率几乎是%。
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金哲做了一个大胆设想:如能抢在发生大面积感染前,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,或能救人。但这一设想与传统外科原则背道而驰,中西医老师们均不支持手术治疗。
此时张金哲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也不幸被传染上皮下坏疽。张金哲选择了自己的女儿来当第一个受试者。“我就那么一划,好了!”70多年后说起这段经历,张金哲云淡风轻,但不难想象他当时下刀时的紧张。
所幸,这轻轻一划,张金哲的女儿很快康复了。而这种手术方式的推广,使当年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%下降到5%,现在已经成为罕见病。
“我所做的是推广,让更多的人受益”
有了那次“拿自己女儿开刀”的经历后,张金哲认真地把目光转向了当时还是一片荒漠的小儿外科学。年,张金哲调医院,并主持建立了独立的小儿外科团队。
△张金哲94岁时,在家中工作。
从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创小儿外科,到80年代建立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,他亲手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。他针对先天性巨结肠设计的环钳吻合术,由于简便安全,被称之为“张氏钳”,还有“张氏膜”“张氏瓣”。这些简便易行的发明,帮助基础差、底子薄的中国小儿外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。
“我所做的是推广,让更多的人受益。所以这些器械和方法均是‘版权没有,欢迎翻印’。”张金哲幽默地说,“那时候设备少,现在再用自制的医疗设备就是犯法了。”
“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”
作为儿科医生,张金哲说过:“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。”他自身也是这么做的。每次出诊,他都会温和地起身迎送患儿;查体时,他一定会先把听诊器焐热;看完病,他也会起身送患者离开。
△门诊时陪小朋友玩耍
为了减少孩子对检查的抗拒,他还学会了魔术。“有时候小孩怎么哄,他也会哭,实在没办法了,我掏出个东西给他表演一下,他一瞧新鲜,就不哭了。”
“外科张金哲”
要跟患者交托命的朋友
张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“接诊学”,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与患者的平等相处。
“我们看病首先是跟病人交朋友,你交朋友,你连名字都不告诉人家,那有什么诚意。我们现在有那个小牌,那个字太小了,那不是给病人看的。所以我就在衣服上写上‘外科张金哲’。”张金哲说,“要跟患者交那种托命的朋友。”
为了让病人一进门就知道谁在为他看病,张老用醒目的字体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个字“外科张金哲”。每次换洗白大褂,字迹模糊了,他就用签字笔重新描一遍。
从医70多年,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
“我手灵活,还能做手术”
从医70多年来,张金哲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。即使在他担任副院长、社会职务最多的时期,也要求自己再忙也不能耽搁出门诊。实在不能出诊,必提前向已经约好的病人说明情况,更改日期。
常常有人不解,问张金哲:“您都这么大岁数了,为什么还坚持出门诊?”张老回答:“长寿在于工作,医生,做的是服务于人民的工作,就必须接触人民。一个医生,可以其他什么都不会,但一定要会看门诊!”
年9月25日,张金哲99周岁,医院为他举行了简单的生日会。他在现场拿出了一个小小的金属“拇指帽”,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术。老人得意地说:“我这手啊,灵活,还能做手术!”
就在去年,张金哲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两次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医院决定不再让张金哲出门诊,老人其实心里有点不情愿,医院的决定。查房,张金哲觉得没问题。99岁的老人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面,旁边的学生下意识地伸手去搀扶他,张金哲摆摆手,“不用搀,我能走。”
今天是张老的岁生日
祝这位百岁儿医
生日快乐!
原标题:《张金哲医生,岁生日快乐!》